找到相关内容862篇,用时4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光山南屏别院举行千人抄经活动

    波罗蜜多心经》;勉励大众实践般若智慧,洞彻观照出一切的物质与精神的种种,都是虚假的,就能解脱一切的痛苦与灾厄。  紧接着由副住持妙乐法师率领法师、戒子、信众一同于佛前恭诵开经偈、心经,全体虔心沐...

    佚名

    |佛光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千人抄经|南屏别院|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10/19322292839.html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语释

    想、行、识等内心活动也是一样,与虚空完全平等,毫无差别,本来就是一体的。  舍利弗,我们不妨把这个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与虚空平等共有的本质叫做诸法,这个名字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一切法,也就是一切存在,它的本来面目是无自性的。通过深入的解脱智慧的观照,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诸法不曾产生,也不会消亡;它不可能被染污,也谈不上清净;任何情况下它也不会增长,更不会减少。于是我们可以毫不...

    超然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3441546.html
  • 般若经的义及其表现逻辑

    的;但他们似乎说得太快。我们认为,关于诸法实    ,或,并非完全不可说;而般若思想也并非如他们所想    像般违离逻辑。即是说,了解诸法实相,最後自然是直觉的    事,这是不可说的;但其何以为...       …色不异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       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不生不灭,不垢       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       ...

    吴汝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85746400.html
  • 道生大师之实相观——思想理论基础之一

    ,现象界中,一切有形之假相皆是虚妄,惟独万有的本体,不变不坏,所以名之为实相。然而,这个本体不能见诸一切事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亦即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本来就没有自性,而是一种幻化无常的。道生在妙法... “即之言,似有,有相便与余事分别也,苟  分别而慧不分别者,则与慧异矣,既异慧,复  不从慧来也”。  若“”是右,则相便和事相有所区别,并且和无分别之慧也有所不同,这样一来,“...

    刘贵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35964201.html
  • 问:具备什么样条件可以打禅七?

    漏一点,是不是?这还是可以的。所以打禅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第一个就是要五戒清净,能够真正皈依三宝。 第二个就是要懂得诸法的道理。不像刚才讲的,又附体什么的。如果脑子老想这些事,老以为这是正确的,...产生不同的变化,所以说这是很危险的。必须懂得诸法的道理这才能打禅七。当然了,不一定每个人都具备这个条件,最起码主持禅七的这个人得明白这个道理。一旦有事情他能给解释开,要解释不开,“啊,这...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08164490388.html
  • 佛法心中心十种行愿

      佛法心中心十种行愿   一、佛佛俱信 法法无碍 清净僧众 尊视如师  二、持戒不缺 摄心常定 诸法 平等无著  三、慈心众生 励行戒杀 视众生如己 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 等心施舍 温和谦下 骄慢不生  五、不违本愿 常利自他 不自称赞 不见他过  六、贫富贵贱 性本不二 口常软语 令生欢喜   心意质直 远离谄媚 随顺人情 善转俗谛  七、佛说教诫 体会力行 护持佛法 如护己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073459002.html
  • 般若观印禅心———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般若观印禅心 ———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吴言生  内容提要 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经》,既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也是佛法的总纲领。《心经》五蕴皆空、色即、诸法、了无所得的般若...真人”是本来面目。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的,破除对五蕴的执着,发现五蕴之中辉腾今古的清明自性,复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当五蕴成为障蔽自性的尘埃时,必须用般若照见其性,...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560835.html
  • 问:有人说他前世是菩萨、神仙是怎么回事?

    自己。只能说明这种人尚未开悟,起码说明还存在执着自我和虚名的习气。 生命的意义在于当下,即使过去是佛,今生不修,仍是被迷所困的凡夫。即使过去世中有过辉煌或暗淡,皆是而已。过去不可得,今生不可得,...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478092.html
  • 问:怎样才能做到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就是达到无心可乱。一无所求,外境对你才没有干扰。悟透了“诸法,实不可得”,才能万缘放下,一无所求。 一心不乱,有深有浅,有理一心和事一心。事一心者,是在...明理之后要在生活中去证,在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接人待物中去证得一心不乱。如果遇事则迷,见境则乱,仍偏于有。如果什么事都不想做,怕外境干扰自己,则又偏。如能证得空有不二,才算真正证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33578094.html
  • 问:什么是三智?

    (术语)智度论所说:一、一切智,声闻缘觉之智也。知一切法之总相者。总也。二、道种智,菩萨之智也。 知一切种种差别之道法者。三、一切种智,佛智也。佛智圆明,通达总别相化道断惑一切种之法者。天台以之配于假中三谛之观智。然三智就人分别,虽如上各别,而就法之胜劣分别之,则以上兼下,于一切种智中容余二智,犹如五眼中之佛眼容余四眼也。 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561680015.html